博物馆(档案馆)-dag
 首页 | 学校首页 | 博物馆概况 | 新闻中心 | 档案馆 | 校史馆 | 书画馆 | 办事指南 | 公共服务 | 下载中心 | 南大之星 | 档案管理 
信息导航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展览动态 
下载中心
校史馆参观预约表
毕业生档案网上查询“鲁大e档...
非公开档案查阅申请表
单位档案查阅公函
财会档案查阅申请表
博物馆联系方式
地 址:山东省烟台市红旗中路186号
办公室电话:0535-6676250
分馆电话
书画馆:6266843
档案馆:6672754
校史馆:6681091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正文
 
鲁东大学报:胶东公学缘何迁烟
2023-10-12 14:05 吕廷钢  审核人:

按:创建于1938年8月的胶东公学,是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红色学校。在坚持办学的10年间,担负着“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重任,被称为“胶东最高学府”。1946年3月,胶东公学移至烟台,将东山中学、烟台师范合并,统称为山东省立胶东公学总校。

胶东公学迁至烟台,开始了一种新的城市办学模式。但胶东公学缘何迁烟,特别是在烟台光复半年后才开始迁设烟台,当时迁烟的历史背景、原因及胶东地区负责人的战略意图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我校校史馆特聘研究馆员吕廷钢老师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今文章在《鲁东大学报》(2023年9月27日总第702期)刊出,现予以全文转发。

诞生于1938年8月的胶东公学,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为避开敌伪顽的扫荡、袭击与破坏,经常迁徙游走于胶东偏远的农村地区,艰难顽强地担负着“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历史重任,历时10年,至1948年停办,共培养出了6000多名优秀人才。
1945年8月24日,我胶东八路军部队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收复了被日伪军盘踞近八年之久的烟台市(即现烟台市芝罘区,下同)。烟台也成为当时我军最早收复的一座沿海城市。此后,自1946年3月到1947年9月期间,胶东公学曾在烟台驻留一年又六个月。
十几年前,笔者在参与整理鲁东大学校史的时候,曾认真查阅过《战争年代的胶东公学》一书,文中对于胶东公学迁烟一事,如此记载:“胶东公学根据胶东行政公署指示,抽调部分领导干部和师生到烟台市接管东山中学和烟台师范学校,三校合并后改称:‘山东省胶东公学总校’ (师范学校改称总校师范部)。”
当时,笔者采信了书中 “接管”一说。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参阅其它有关胶东公学史籍,感觉“接管”之说似乎难以成立。其一,按当时的历史环境,“接管”这一行为理应是政权更迭后的一种政府行为,而非一所学校所应该并能够承担的;其二,即使“接管”一说能够成立,其时间点本应该是在1945年8月24日烟台解放之后的当日或其后的几日,但胶东公学迁烟却是在烟台解放半年之后;其三,其时的东山中学、烟台师范学校是我军收复烟台后经接管日伪时期旧有学校改组整合而成的,历经半年之后又由胶东公学“接管”,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另外,既然是“接管”,为何还要以三校“合并”的方式实施,并沿用“胶东公学”之名……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通过查阅当时的相关文件、报道、回忆录等资料以及走访调研,初步梳理、还原了当年的一些历史片段,从中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
1945年收复烟台后,如何适应新时期的新形势,如何在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尽快建立起一个关乎国计民生发展的崭新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建设崭新国家的急需人才,成了摆在胶东党组织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但历经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文化影响,又经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奴化教育,烟台解放后的教育界又是怎样的状况呢?从山东省烟台市政府教育科1946年5月所撰《烟台市八个月来教育工作总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可以略窥一斑。
《报告》中记载,中学:“敌伪来后,战前之省立烟中(即抗战前之山东省立八中——笔者注)驻扎部队,学校停办。私立志孚中学仍旧,廿八(1939)年改为市立一中。廿九(1940)年改蚕丝(蚕丝学校--笔者注)为省立师范,并成立市立女中(后为一女中)。卅(1941)年接收益文,改为市立二男中,接收真光改为市立二女中。天主教举办之崇德、崇正中学仍旧。其余皆倒闭。卅二(1943)年重设水产学校。”
“八月廿四日(1945年)烟台解放后,各中小学都在停顿着。”
“总之,敌伪来后,……首先在组织上健全起来,逐步加强反共教育(治安强化)、奴化教育(大东亚共荣、中日满提携)、复古教育(读经、尊孔、祀岳等)。并根据不同形势进行各种时事教育(武汉失守前反蒋,以后拥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反英美等)。更以血腥手段镇压学生运动,摧残进步思想,以达到其奴化统治中国之目的。”
面对着教育阵地上这样一片乌烟瘴气的混乱现实,中国共产党在接管城市后迅速进行了文化教育方面的整顿工作,胶东行政公署首先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取消一切敌伪的文化教育并接收其各种设施。城市收复后,应本城市管理纲要之精神,扫除一切奴化、伪化及法西斯主义的文化教育,取消一切活动组织及各种设施。并应通过各种关系了解情况,指派一定人员迅速将一切文化机关、学校、娱乐场所及其他设施,登记接收妥为保管,严防盗窃破坏或私自接收。”
按照胶东行署的指示精神,烟台市政府为迅速控制局面,成立了宣教委员会,安排了人员专门负责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恢复教学,稳定局面。
首先,在学校设置上对日伪时期的原有学校进行了必要的整合、改组,并委派了相应的领导力量。“十月为了加强领导,将伪一男中伪一女中及伪二男中的高中部合并改称东山中学。伪二男中及伪二女中合并为毓璜顶中学。伪师范改为烟台师范,并配备主要负责人员以接收。其余学校仍旧。二月(1946年)委派水产校长,……四月将崇德崇正接收加委新校长,改称滨中。”
在此基础上,又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确定了相应的工作原则。中小学开学与上课,留用原有的教职员,召开了第一次中、小学校长联席会布置了开学的工作,强调今后的教育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教育服务。同时,对于中小学教师的生活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为教员供应粮食,对生活的难困教员发放救济粮,既解决教员生活上的困难,又稳定了教员的情绪。总之,“对知识份子的方针是争取团结,对教育内容的方针是以时事政治教育为主。”
在教育教学的课程内容上,“确定取消日语与修身,历史、地理及国文中的奴化、反共反人民的内容也不准讲授,我们所增选的教材,国语课在胶东编印的初中国语文选及胶东大众等刊物上选了一些文章,如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列宁的故事、毛泽东少年时代、论青年修养等,这些材料都印成活页。”
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之后,学校开始实现了全面复课,学校教学也逐步趋于正常,但一些新的问题也相继呈现出来。一座刚刚解放的城市,社会上各色人等鱼龙混杂,各种思想错综混乱,学校里的混乱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既有残存的有形的敌人在捣乱破坏,也有一些无形的思想混乱,如,有些人对共产党的政策缺乏了解,残留在人们心理上的反动宣传的影响,还有的对新政权治理城市持怀疑的态度,在这样的氛围中,如何破解混乱局面按照新的教育目标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就成为摆在了新政权面前的一项棘手的工作。
面对当时市内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适应烟台市解放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1946年3月8日,胶东行政公署主任曹漫之签发了《山东省胶东区行政公署关于执行省府教育工作纲要的实施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非常明确地指出,“胶东的普通中学已发展到相当数量,对伪中学学生大部收容团结起来,目前的中心工作是整理与改造,健全学校,改造学生思想,使其参加和平民主的建设事业。” 如何破解当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较快落实《计划》中提出的中心工作?当时的胶东行署自然地就把目光集聚到了胶东公学身上。
胶东公学是中共胶东区党委领导下的一所培养抗战建国干部的中等学校,其创办的初衷,就是鉴于抗战时期参加革命队伍的青年们参差不齐的文化与思想觉悟状况,为着适应形势的需要,给予那些“参加革命工作的青年人,进行初步的学习和训练,然后再分配到党政军机关和部队里工作”。胶东公学秉承着 “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宗旨,在极为恶劣的环境和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多年,以其规范的课程设置、科学的教学管理、雄厚的教师力量、优秀的学生人材而闻名,成为时人公认的“胶东最高学府”,在八年中培养出了大量合格的抗战急需的党、政、军干部、战士和教师。
为了落实“整理与改造,健全学校,改造学生思想,使其参加和平民主的建设事业”这一目标,胶东行政公署要求“胶东公学移设烟台,并将东山中学、烟台师范合并在内,以使集中力量健全领导,加强烟台的中等教育,胶公原驻地则仍设分校,并留小部分教员照顾贫苦学生不能随校去烟者,但重点应放在烟台。移并步骤,三月十号以前为动员布置时期,廿号前后要合并完竣。”同时,“烟台师范为胶公师范部,并扩大招生,食粮木柴由公家供给。一方面吸收外地初中毕业以上的学生,同时将胶东现有之高中学生大批转入……”
按照《计划》要求,动员工作在3月10日前后开始进行,各相关学校向师生们说明,移设烟台市是“上级对烟台教育的重视,改为省立学校,教职员又强,这样可以更好的学习与进步……”,之后,胶东公学的教职员及学生300多人于3月16日在校长姜守迁、副校长王本贤的带领下,学生们人人腰扎一条武装带,身背挎包,穿着包着屁股的土布上衣,带着行李,高举着校旗从莱东县(现属莱阳市)南务村浩浩荡荡地出发,经过两天徒步行军,于3月17日抵达烟台,19日即举行了合组典礼,完成了移设烟台的工作。
当年3月22日出版的《烟台日报》,在头版用三分之一的版面,在显要位置刊发了署名“幹夫”题为《欢迎胶公来烟》的长篇新闻报道。文中称,胶东公学是一所“胶东人民所一手创造和培育起来的”,“八年来在敌人疯狂扫荡摧残下光荣的坚持了人民的教育事业”,“给广大的抗日群众创造和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干部”的学校;报道中称赞胶东公学的师生们经受了“敌人大小数十次扫荡的严重考验,他们都是光荣的革命战士”;列举了“胶公的附小女生阎云同学,在敌人追逼的最后关头,用一颗手榴弹将自己和敌人同时炸伤”,在“反扫荡斗争中,胶公前教务主任迟天刑(即迟健民烈士)先生,被日寇俘虏,因至死不屈而遭残杀”的英勇斗争事迹,称赞胶东公学的师生们,“他们都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伟大的民族气节。他们就是这样八年来坚持了为民族为大众的教育事业。”
在八年抗战烽火中,胶东公学在办学过程中,处处为着群众,处处想着群众,始终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着水乳交融的鱼水关系;“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和家庭负担,他们更挥镢拖锄开荒种地,并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群众抬粪、挑水、收割、耕种、读报、上课、排剧、教歌……”,“因此,他们也从广大人民中间获得了应有的爱护和尊敬”。同时,在胶东公学,“同学关系,与师生关系,同样具有它自己光荣的特点。在他们之间保持着一种团结友爱而又赋予进取向上的气氛”。胶东公学的同学们,“在学习上,则更掌握了科学与实际的精神,他们不但致力于钻研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更使用到实际的社会斗争中去,并从实践中得到更丰富的补充,……许多学成出校的同学们,在胶东文化、教育、军队、政府、化学、农村、工程……等各方面都曾有过光辉的贡献,这不能不说是胶东公学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功。”
所以,胶东公学此次迁烟,对“烟市文化、教育、青年界,可说是一个意外的喜讯”,是值得 “全烟市人民同声庆祝的事情”。并且指出“在提倡为民族、为大众的教育目的,科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团结友爱紧张活泼的学校作风的今天,胶东公学之迁烟,是具有非常重大之意义的。”热切期望“胶公能够继续发扬自己的光荣传统,并推进全烟市全胶东的教育事业,而且更希望扩大其影响於全山东全中国。……更应进而使烟市成为各地教育事业的典范”,“这不仅是胶东公学全体职教学员光荣的任务,而且更应是全烟市文化、教育、青年界及全体人民的伟大责任;只有在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使烟市的文化教育建设,变成全国各大都市中的模范。”
当年的《烟台日报》是我党在新解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创办的第一份党委机关报,一所学校迁设到烟台市的新闻报道,能够占据着头版中重要位置,又如此长篇累牍地介绍胶东公学的办学背景和宗旨,治学经历和英勇斗争事迹,以及师生关系和办学效果等等,传达出中共烟台市委和胶东行政公署的声音。
从上述《报告》中所列举的种种历史现实,胶东行署颁布《计划》的要求,以及《烟台日报》的此篇报道中,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解读出在烟台解放后半年之久将胶东公学移设烟台的历史背景、原因和真实目的,以及为何要采取三校合一并取用“胶东公学总校”之名的缘由。
综合上述,基本厘清胶东公学由农村迁设烟台的历史脉络。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当时胶东公学迁设烟台时所肩负的改造旧教育、推动新教育的历史重任,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胶东的党组织坚决贯彻党中央建设新民主主义新国家的政治纲领,在当时那么复杂混乱的历史环境下所具有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超前意识,在抗战胜利后迅速调整教育方针,积极稳妥地克服困难,处理矛盾解决问题,使社会局面很快地步入正轨,使教育环境逐步趋于稳定,使人民的生活归于平静,为其后解放战争中在新解放城市中开展城市治理、教育工作提供了范例。

链接 http://ldu.ihwrm.com/index/index/index/release_id/202453/paper_id/1109558.html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9-2020 by http://dag.ld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